献礼建党百年《医心向党》
项目方案
一、项目背景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中心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中国医师协会共同推出一部反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的献礼作品。经《生命线》栏目与两部门多次策划,以《医心向党》为主题,调集全国医疗卫生领域最典型、最权威的代表人物,倾力打造23集特别系列节目,于《生命线》栏目在8月份播出,并通过全媒体矩阵推广。
二、项目意义
——感受医者温度,触摸历史厚度,见证精神高度。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而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门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大医疗卫生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贡献者,更是见证大国崛起的独特视角。《医心向党》将通过多位著名医者的演讲,分享自己亲历的重要医疗领域事件,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观众从全新的角度,看到每一次中国奇迹背后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三、项目模式
——一位医者,一段故事,一份情怀。
每集节目共20分钟节目,以演播室主题演讲为主要形式,配合短片。每集节目由一位嘉宾独立演讲,分享一个主题故事,呈现一种情怀、精神。
四、项目内容
——4个主题,23集节目
《医心向党》系列节目将通过一条历史主线,呈现重大医疗卫生事件;以故事话题主线,全面展现我们党始终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分为:医学记忆、英雄战疫、健康扶贫、大国医疗4个主题。每个主题邀请相关嘉宾,讲述主题故事。
本系列节目将从公益的角度出发,讲述专家以己之力,健康扶贫,攻坚克难,同时见证多位医学大家在中国医学事业上,为推动人类健康做出的卓越贡献。
1.
初心记忆(共7集):从抗击麻风病毒到培育天花疫苗,从青蒿素到抗生素,百废待兴的医疗卫生事业,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完善,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成就。
【嘉宾】
(1)徐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简介】
瘟疫,一次又一次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在我国很多地区仍不同程度发生,由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病死率、危害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各类传染病的侵袭,党中央带领灾区群众大力开展抗疫斗争,逐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抗疫体制、抗疫举措和抗疫防线。在抗击疫情的战争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做客《医心向党》,为大家讲述中国疾控人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热血故事。
(2)辛有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
北京热带病研究所所长
【简介】
新中国成立不久,有一种可怕的热带疾病,麻风病,在当时折磨着近52万的同胞。以麻风病为代表的热带病威胁着全球超过10亿人的生命健康。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在热带病的临床诊治,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防治工作方面,党中央和各级政府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1978年,北京友谊医院成立了我国最早的,也是北方地区唯一的热带医学研究所,开展中国热带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建党百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书记,北京热带病研究所所长辛有清做客《医心向党》,为大家讲述“抗麻战士”的李桓英的故事。
(3)邓海华、健康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健康报》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卫生专业报。本集内容,邓海华将讲述我党发展卫生事业、护佑人民健康的光辉历程。
(4)闻德亮 中国医科大学校长
有这样一所医科大学,它陪伴着红军走完长征全程。毛泽东主席为它亲题校训。它就是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22任校长闻德亮,为我们讲述这所传奇的医科大学的医学教育史。
(5)韩丁 北京协和医院 副院长
从1921年创立至今,北京协和医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百年发展和护佑人民健康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带您走进北京协和医院百年历史,再现峥嵘岁月与华彩乐章。
(6)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百年以来,中国药物发展的历史,波折而艰辛,充满了希望。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医疗事业百废待兴,科研单位创新能力弱,资金实力弱,大部分药物都是仿制药物,中国面临着缺医少药的阶段。在党的领导下,陈凯先院士讲述中国药业一步步创新捷报频传,硕果累累,逐步走向医药大国的辉煌历程。
(7)湘雅医院 雷光华院长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建院115年,它见证了百年中国医疗事业的沧桑巨变。数位为中国医学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都是从这所医院走出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做客《生命线》《医心向党》特别节目,将带领我们一起重温湘雅人的故事。
2.
英雄战疫(共5集):战斗在抗疫最前沿,那些人民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在他们艰难战疫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经历过战疫考验,他们又有哪些心得体会想和观众分享?
【嘉宾】
(1)张伯礼——中医抗疫
【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在早期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情况下,传统中医药通过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疫情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是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本期节目,将邀请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人民英雄”国家荣誉获得者张伯礼,讲述“大疫良方”背后的故事。
(2)曾光教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简介】
作为公共卫生领域专家,曾光在中国疾控中心担任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长达19年,一直在疾控前线冲杀,经历了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本期《生命线》,曾光作为中国公卫发展的见证人,为您讲解公卫人如何守护国人健康!
(3)张文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简介】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这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1月23日,封闭这座人口千万级的城市,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打响。在疫情愈演愈烈的时刻,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一段疫情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采访视频,进入公众视野。时隔一年之后张文宏再谈“共产党员先上”,他将有怎样新的思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做客《医心向党》在这场硬核演讲中,将讲述他的抗疫故事。
(4)王华庆——国家免疫规划
【简介】
新冠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和科研团队、专家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新冠疫苗的研发成功,让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第一方阵,新冠疫苗全民的免费接种,也体现了当个国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
关于接种,关于疫苗成了老百姓当前最关心的话题。推进国家新冠疫苗接种战略,打造中国免疫屏障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卫健委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将做客《生命线》演播室为我们讲述“疫苗”背后的故事
(5)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 被中宣部评为最美医生
【简介】
在从事重症临床的30年里,他先后参与非典疫情、汶川地震、武汉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抢救工作,而回望每一次冲锋在前,他又有着怎样难以忘怀的故事。
本期节目邀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为我们讲述在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他感受到的国家力量。
3.
健康扶贫(共4集):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斗中的重要组成。一批又一批大专家、大名医响应党的号召,长期深入基层,解决贫困地区看病难问题;扎根边远地区调查研究,彻底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患。
【嘉宾】
(1)董家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
【简介】
海拔四千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有着最为纯净的天空和辽阔美丽的草场。然而就在这片宁静详和的土地之上,一种极其危险的寄生虫病却如影随形,长期危害着高原居民的健康——包虫病。这种被称作“虫癌”的寄生虫病,更是导致当地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程,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又一批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长期深入基层、开展健康扶贫攻坚战。其中,有这样一位医生,一次次深入高原贫困地区,为深受虫癌折磨的当地群众带去健康的福音。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董家鸿,他做客《医心向党》为大家讲述高原战“虫癌”的扶贫故事。
(2)黄璐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和分子生药学的研究工作
【简介】
2018年,黄璐琦接到党校任务,研究中药产业能否帮助贫困地区脱贫。2019年,黄璐琦带领团队赴云南考察,发现种植中药不仅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还能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两年的扶贫过程中,他深刻感受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和坚定的决心。
(3)健康扶贫合集:
高燕梅 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任轶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涂建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简介】
本期节目将通过三位健康扶贫工作者的讲述,展现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
2016年,高燕梅作为天津第二批援甘干部到甘肃甘南,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其间,她见证了人民群众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全面脱贫的过程。
2018年8月,任轶作为医疗援藏组团式医疗队的一员,来到了雪域高原拉萨,其间,他立志培养当地医生,为雪域高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经过3年的努力,他的愿望已实现。
2018年的4月份,涂建锋带着40名的援疆医生来到了新疆阿克苏,考虑到新疆幅员辽阔,涂建锋团队创新扶贫新模式,结合当地特色,建立“医疗大巴扎”——流动的二级医院,为老百姓送医送药,把党的好政策送进了千家万户。
(4)健康扶贫合集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 吴润晖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四院 单保恩
四川省人民医院 眼科 雷春涛
多年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导致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44.1%,涉及近2000万人,其中患有大病和慢病的有734万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国家卫健委信息显示,“十三五”期间,为保障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看得好病,全国组织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172家贫困县医院,基本实现了90%的疾病在县域内解决的目标。全国城市三级医院累计派出超过8万人次医务人员,帮助贫困县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过5万项。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他们的脚部坚定的走在脱贫攻坚这条道路上,《生命线》 将邀请他们当中的几位代表,为我们讲述脱贫路上的感人故事。
4.
大国医疗(共7集):中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如今,诸多医学成就和跨越式发展已经领跑世界。走出国门的医疗援助、共享世界的科研成果,彰显了大国医疗的实力和担当。
【嘉宾】
(1)樊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
【简介】
器官移植,促进了现代外科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综合表现,器官捐献也是现代医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一种体现。我国的器官移植领域近几年发展迅速,取得了重大进步,许多器官移植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器官移植是如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步步发展起来?这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做客《医心向党》,为大家讲述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与突破。
(2)田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积水潭医院原院长
【简介】
2015年,他的团队研发出名为“天玑”的第三代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创下世界多个第一,这让人工智能为医疗开启了更多可能。本期节目中,田伟院士将为我们讲述几十年来,我国骨科智能领域,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黄晓军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简介】
2000年,黄晓军带领团队研究出单倍型骨髓移植技术,有效解决白血病患者供体来源问题。2016年,世界骨髓移植学会将其命名为“北京方案”,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世界治疗白血病的主流方案。在研究过程中,黄晓军感受到了病人的支持以及国家力量的有力支持。
(4)葛均波院士
曾经,一枚心脏支架以3-4万的价格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经历15年的时间,数百次实验,葛均波院士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国产支架生产,解决了医疗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这枚支架不仅物美价廉,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可降解,改变了很多人终生服药血管再狭窄的命运,这不仅是由中国“制”造,更是中国“智”造,而这一切成功的基础,源于党和国家对于科技研发领域的支持和医者的努力。
(5)周飞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
军人守卫和平,医生救死扶伤。军医则肩负着这两种使命和责任。2015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中国军医肩负使命,远赴异国抗击疫情。那么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做客《生命线》《医心向党》特别节目,为我们讲述中国军医的援外故事。
(6)蒋荣猛
自196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援外医疗行动,50多年来,援外医疗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期由援外医疗行动的参与者蒋荣猛讲述援外经历,由点及面展现医务工作者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在援外医疗行动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7)王继刚 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
【简介】
2015年,瑞典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凭借对人类健康作出的突出贡献,为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让中药在世界的舞台绽放光芒。如今,舞台的灯光已经熄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一代科研工作者该如何继往开来,对于青蒿素的研究又确立了怎样的新方向?